书籍推荐
阅读
社会科学
人文
社科人文

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书单)?

关注者
814
被浏览
513,727

106 个回答

No.1 爱书来:扬之水存谷林信札

谷林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978-7-5327-8350-2


“这是中国最后的书信。” 文史大家谷林与扬之水的通信集,整理刊布出194封,其中近百封首次面世。这一束书简里要紧的并不是保存了怎样的史料,而是特别有着文字的和情意的好,是为去古已远的现代社会保存了一份触手可温的亲切的古意。



No.2 饱食穷民

[日] 斋藤茂男 著

王晓夏 译

活字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978-7-2130-9547-4


经济的高度发展,让日本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



No.3 贝多芬传:磨难与辉煌

[美] 扬·斯瓦福德 著

韩应潮 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978-7-3081-9699-4


这是献给伟大音乐家,也献给一颗伟大心灵的故事。斯瓦福德在这本870页的巨著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描述贝多芬难称幸福的一生,并着迷于这个问题:贝多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本书试图还原他的真实形象:也许厌世、粗鲁、多疑,却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渴望成为一个善良高贵,并为人类献身的人。他历经磨难,最终成就辉煌。


No.4 当权的第三帝国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著

哲理庐 译

理想国|九州出版社

978-7-5108-8629-4


理查德·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No.5 非凡抄本寻访录

[英] 克里斯托弗·德·哈梅尔 著

林国荣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78-7-5201-3736-2


《非凡抄本寻访录》探访了十二本精美的欧洲中世纪泥金装饰手抄本,是一场深入中世纪社会的非凡旅行。从《凯尔经》抄本到《坎特伯雷故事集》抄本,作者全方位地介绍了抄本的制作过程、时代背景、面世后的经历。他引见了与抄本相关的各类人物,包括作为抄本主人的国王、王后,制作抄本的抄写员、装订工,以及研究抄本的学者。



No.6 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陈新华 著

中信出版集团

978-7-5217-1281-0


这本书试图以林徽因和她的生命世界中所能观察到的复杂时代和价值选择为线索,勾勒民国初期留学归来,致力于家国建设、民族独立富强的一代知识分子群像,再现他们在剧变的、忧患的时代底下的命运轨迹,浮沉与思考。


No.7 国王的两个身体:中世纪政治神学研究

[德] 恩斯特·H.坎托洛维奇 著

尹景旺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78-7-5520-2449-4


恩斯特·H.坎托洛维奇深入中世纪追溯了“国王的自然身体和政治身体”所造成的历史悖论,结合中世纪王权观念的史料,探寻了国王二体论在基督教时代的演进,揭示了西方11—16世纪政治神学的发展,以及共同体如何为了建立自己的主权而拟制出一套象征手法,又是如何借助这些象征手法来塑造民族—国家的早期形态。


No.8 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

黄子平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13-0590-4


在地上用石灰画一个圆圈,古时候叫作“灰阑”。在这个“无往而非灰阑”的世界里,且看本书作者如何抓住语言的自我分裂、消解,从“标准”与“叙述”的缝隙间,窥见戴着镣铐跳舞的文学创作是怎样以反讽消解“神圣”价值。


No.9 科学、信仰与社会

[英] 迈克尔·波兰尼 著

王靖华 译

折射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51-9221-0


本书收入英国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的两部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其著名的意会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在本书中,波兰尼批判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指出科学家的科学信念、科学直觉和内在创造力都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强调科学家的良心等是从事科学事业不可缺少的精神要素。其理论引发了现代认识论的一场根本性变革。


No.10 论电影

[法] 阿兰·巴迪欧 著

李洋 许珍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9119-6


在本书中,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对各种风格的电影进行了精彩剖析,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等,为我们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独特视角,也为我们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No.11 奢望:社会生物学与人性的探求

[英] 菲利普·基切尔 著

郝苑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78-7-3002-7775-2


在当代智识世界中,社会生物学可谓甚嚣尘上,它经常被用来支持各种阶级偏见、种族偏见与性别偏见。在本书中,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约翰·杜威讲席教授菲利普·基切尔紧紧围绕方法论的科学哲学问题,对社会生物学的人性探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批判。本书荣获国际科学哲学界的最高奖项——拉卡托斯奖。


No.12 诗人与诗歌

[美] 哈罗德·布鲁姆 著

张屏瑾 译

译林出版社

978-7-5447-8018-6


在布鲁姆眼里,诗歌是一种多用的武器,是对抗单调性的防具。作者通过对五十六位文学史中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及其数百篇诗作的精当评述,精细梳理六百年间西方诗歌传统,展现了诗人与世界的对话。在多角度的分析介绍中融入了弗洛伊德和诺斯替思想,始终贯穿着“影响的焦虑”概念,强调后辈诗人与前驱者之间竞争性的关系。


No.13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美] 兰迪·希尔茨 著

傅洁莹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978-7-5327-8133-1


这是一部广泛而全面的新闻调查,以时间为脉络,详细地讲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和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在美国从发现到扩散的故事,并展现了影响艾滋病的事件及人物。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面临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


No.14 痛苦的正当尺度:工业革命中的监狱,1750—1850

[加] 叶礼庭 著

赵宇哲 译

三辉图书|上海文化出版社

978-7-5535-1638-7


现代的监狱制度如何诞生?如何界定社会权威的道德边界?《伯林传》作者,汉娜·阿伦特奖、乔治·奥威尔奖获得者叶礼庭重回工业革命时期的英格兰,探索“针对心灵”的监狱管教如何逐步取代针对身体的公开刑罚,解释监狱内部权力运作现代化规范的产生。本书被誉为可与《规训与惩罚》对照阅读的刑罚研究力作。


No.15 退想斋日记

刘大鹏 遗著 / 乔志强 标注

新史学190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3032-4889-6


《退想斋日记》记录了山西省太原县赤桥村举人刘大鹏长达半个世纪的亲身阅历,展现了清末民初的乡贤如何于社会剧变与思想变革中挣扎于各种身份认同与角色转换,同时呈现了晚清民国基层乡村社会应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细节。初版问世三十年来,受到中外史学界广泛的征引,已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史、乡村史乃至科举史的必读书。


No.16 西中有东:前工业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编 / [美] 包华石 主讲 / 刘东 评议

王金凤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978-7-2081-5689-0


列文森奖得主包华石首部中文专著;以视觉艺术追溯政治思想,反思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读。本书以结构性分析为框架,创造性采用跨语际、跨视觉的研究方法,从人民的定义、社会身份平等、自然宇宙观、言论自由着眼,分析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讨论与制度建设,及后世英国对中国材料的译介引述和对中国形象的褒贬讨论。


No.17 政治的应许

[美] 汉娜·阿伦特 著

张琳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978-7-2081-3942-8


本书邀请读者加入阿伦特及其同伴的旅行之中,一起在时空间穿梭。在阿伦特看来,热核战争将有可能彻底摧毁人类,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合理的政治判断力。一旦从传统的禁锢和偏见中解放出来,我们将有理由对政治重新抱有审慎的乐观与期待:政治不是对人类自由的威胁,而恰恰是人类自由的应许之地。


No.18 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

[美] 杰里米·布朗 著

王晨瑜 译

方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78-7-5201-5998-2


杰里米·布朗博士,一位资深的急诊科医生,对流感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与世界顶尖的流行病学家、病毒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医疗物资管理者等进行对话,结合临床实践,书写了人类与流感抗争的百年历史,审视与流感大流行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探索人类治愈流感的未来线路图。


No.19 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

[美]威廉·克罗农 著

黄焰结 程香 王家银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978-7-2142-2958-8


本书是城市环境史的开创之作,通过对19世纪的芝加哥与大西部的环境史、关系史、商业史进行研究,打破了城市的行政边界,拓展了城市环境史的疆域。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写作方法,探究19世纪芝加哥与整个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并追溯了城市市场同供给城市市场的自然系统之间的通道,系统地记录了历史的变化。

书单编辑 | 王小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期书单编辑特别推荐:


《科技智人:从今天到未来的哲学》

[法] 米歇尔·布艾希 著

刘成富 陈茗钰 张书轩 译

鼓楼新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5203-5372-4


我们在不停地变化,和周围技术领域的变化速度一样快。还没有做好准备,我们便迎来了一个科技的世界,成了一个以进化的人类为基础、结合科技创造出来的新物种——科技智人。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环境,但并没有帮助我们成为人——因为,要成为人,我们需要智慧。当代智慧既不是知识,也不是才干;既不是价值,也不是人们可以“拥有”的东西:它是存在,是自我的构建、自我的掌控。本书作者在深入分析我们如何被世界、被他人掌控的同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发布于 2020-04-06 23:24

好文章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好框架


先搭建结构而不是先下笔写作,就像先建房子后装修一样,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成文后发现谋篇布局不合理,需要修改的问题。

——吴峥:《金字塔原理》

写金字塔结构的文章首先要做的是把大纲列出来,然后再往里面添瓦加砖,让文章的内容变得丰富饱满。如果不列大纲框架,直接写内容,有可能会出现章节需要重新编排的情况。

小时候农村普遍生活水平不高,会裁剪的妈妈们,买来布料边角料给孩子做衣服。首先把布料平铺在一起,用尺子和画粉在上面画出各种不规则的形状,然后再进行裁剪和缝纫。

如果不画出衣服的形状,直接裁剪,尺寸容易出错,也会浪费布料。写文章也是一个道理,写到哪算哪的话,就不能很好的构造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还容易跑题。

用尺子测量计算布料面积,设计排版,不浪费布料。画完袖子,旁边弧形的位置可以裁个小口袋,或者是衣领。我们首先列大纲框架,是为了设计文章的篇幅,分几个大部分,每个部分下设多少个小章节。

每一部分的标题概括这一部分篇幅的中心意思,小章节围绕大中心思想进行论证,可以是讲道理,列数据,还可以是讲故事,总之,就是把所列出的框架用内容填满,让它变得有血有肉。

不管是写命题作文,还是写小说,我们第一步要做的还是拟定框架,列好大纲,虽然麻烦,也费神,但对后面写文章的展开有益无害。相比等写完之后,才发现章节的混乱,会容易好多。

发布于 2023-03-18 20:45

这是我花了几天时间查找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把涉及十个学科的西方经典著作整理了出来,总共150种。

这份书单的每个门类种数不一,我主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哲学类兴趣较浓,选了20种;人类学是我的专业,这些书都我读过,推荐的书单是有自信的。

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宗教学我一直保持着零散的阅读习惯,但仅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以后会做一个具体的精读计划,希望有更深的领悟。

而心理学、法学类和经济学只打算入门,很多还是大部头(资本论等),花费的时间会不少,所以只各选10种。

一、哲学类(20种)

1.《理想国》,柏拉图
2.《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费希特
3.《西方哲学史》,罗素
4.《论崇高》,朗吉奴斯
5.《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
6.《思想录》,帕斯卡尔
7.《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
8.《人性论》,大卫-休谟
9.《人类理解研究》,大卫-休谟
10.《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11.《判断力批判》,康德
12.《实践理性批判》,康德
13.《精神现象学》,黑格尔
14.《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15.《偶像的黄昏》,尼采
16.《悲剧的诞生》,尼采
17.《哲学和自然之镜》,罗蒂
18.《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
19.《非此即彼》,克尔凯郭尔
20.《诠释学Ⅰ、Ⅱ:真理与方法》 达默尔

二、伦理学类(15种)

1.《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2.《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伯格
3.《道德情操论》  作者:亚当·斯密
4.《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罗伯特-诺奇克
5.《道德箴言录》,拉罗什福科
6.《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康德
7.《功利主义》,穆勒
8.《伦理学体系》,费希特
9.《正义论》,罗尔斯
10.《沉思录》,奥勒留
11.《伦理学》,斯宾诺莎
12.《伦理学简史》,麦金太尔
13.《忏悔录》,卢梭
14.《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尔干
15.《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三、宗教学类(15种)

1.《原始文化》,爱德华-泰勒
2.《金枝》,弗雷泽
3.《人的本性与命运》,尼布尔
4.《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
5.《精神分析与宗教》,弗洛姆
6.《爱的秩序》,舍勒
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迪尔凯姆
8.《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9.《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
10.《迷途指津》,马蒙尼德
11.《论宗教宽容》,洛克
12.《自然宗教对话录》,大卫-休谟
13.《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埃文思-普里查德
14.《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特纳
15.《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马塞尔-莫斯

四、社会学类(15种)

1.《论自杀》,杜克海姆
2.《规训与惩罚》,福柯
3.《疯癫与文明》,福柯
4.《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迪尔凯姆
5.《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
6.《千面英雄》,坎贝尔
7.《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
8.《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9.《街角社会》,怀特
10.《现代性的后果》,吉登斯
11.《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吉登斯
12.《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马尔库塞
13.《单身者舞会》,布迪厄
14.《理论与实践》,哈贝马斯
15.《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

五、人类学类(25种)

1.《古代社会》,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2.《文化与交流》,利奇
3.《原始思维》,列维-斯特劳斯
4.《忧郁的热带》,列维-斯特劳斯
5.《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博厄斯
6.《文化与实践理性》,马歇尔-萨林斯
7.《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
8.《萨摩亚人的成年》,玛格丽特-米德
9.《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
10.《菊花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11.《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马林诺夫斯基
12.《文化论》,马林诺夫斯基
13.《未开的脸与文明的脸》,中根千枝
14.《社会人类学》,埃文斯-普理查德
15.《努尔人》,埃文斯-普理查德
16.《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茨
17.《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马塞尔-莫斯
18.《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拉迪克利夫-布朗
19.《社会人类学方法》,拉迪克利夫-布朗
20.《人文类型》,弗思
21.《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克利福德
22.《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
23.《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拉比诺
24.《原始分类》,涂尔干,莫斯
25.《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穆尔

六、政治学类(15种)

1.《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2.《君主论》,马基雅维里
3.《社会契约论》,卢梭
4.《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
5.《政府论》(上下篇),洛克
6.《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7.《论美国民主》,托克维尔
8.《自由多元主义》,盖尔斯敦
9.《政府片论》,边沁
10.《论自由》,密尔
11.《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斯科特-戈登
12.《自由与权力》,阿克顿
13.《民主的历程》,邓恩
14.《法国革命论》,柏克
15.《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伯恩斯

七、经济学类(10种)

1.《国富论》,亚当·斯密    
2.《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3.《经济学原理》,曼昆
4.《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
5.《利息理论》,菲歇尔
6.《资本论》,马克思
7.《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8.《经济学》,萨缪尔森
9.《政治经济学要义》,詹姆斯-穆勒
10.《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威廉姆森

八、心理学类(10种)

1.《心理学原理》,威廉-詹姆斯
2.《现代心理学史》,舒尔茨
3.《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4.《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弗洛伊德
5.《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荣格
6.《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7.《实验心理学史》,波林
8.《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
9.《人猿的智慧》,苛勒
10.《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荣格

九、法学类(10种)

1.《法律与革命》,伯尔曼
2.《古代法》,梅因
3.《纯粹法理论》,凯尔森
4.《法律的概念》,哈特
5.《法律、立法与自由》,哈耶克
6.《美国法律史》,弗里德曼
7.《利维坦》,霍布斯
8.《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庞德
9.《法律的道德性》,富勒
10.《法律帝国》,德沃金

十、历史学类(15种)

1.《历史》,希罗多德
2.《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
3.《编年史》,塔西陀
4.《上帝之城》,圣·奥古斯丁
5.《历史学:理论和实践》,克罗齐
6.《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斯塔夫里阿诺斯
7.《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
8.《历史研究》,汤因比
9.《历史的观念》,柯林伍德
10.《新史学》,鲁滨孙
11.《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
12.《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
13.《法国革命史》,米涅
14.《历史学家的技艺》,布洛克
15.《法兰克人史》,格雷戈里

发布于 2022-06-02 16:27

读完这份书单的中国史书目,你的历史知识量将超越95%的人

这是一份仅为业余爱好者提供的书单,旨在让人快速、系统掌握王朝更替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承担一部分索引功能

我是跨学科拿下史学硕士学位的。受文言文水平所限,读研期间最痛苦的莫过于阅读那些不加标点的古代地方志、碑文等文献,所以如果你不是有志于史学研究且古汉语水平一般,我不建议你去读古文献,并且绝对不会像其他中国史书目的推荐者那样,建议你看钱穆、吕思勉等清末出生又偏好文言文写作的史家之作。因为你读古文献很可能要连猜带蒙,读钱穆等人则可能因不适应他们的语言表达习惯而难以下咽。这些会十分影响你对基础知识的吸收,所以我大胆将《国史大纲》、吕思勉《中国通史》等经典通史删去。

很多人问读史是否读二十四史,这其实用处不大。虽然现在出版社推出这类古籍都会附上白话文,但不去结合考古资料很难鉴定一些内容的是否确凿。而且二十四史是纪传体史书,以人物和专题为主题来著史,你需要将散落在各处的信息按照时间重新组合才能掌握一个朝代的整体面貌。

因此作为业余者,你只需要通读当代史学重要学者的断代史,再针对性地阅读一些专题史,把握不同时期的政经文化特点和历史风貌,你就能对中国史产生非常深刻的认识,然后向绝大多数人密集性地输出你的知识和观点。

一、断代史

1. 夏商西周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是建国后非常重要的先秦史专家,研究功底扎实。全书结合了传世文献及甲骨文、金文、考古发掘,叙述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历史演进,对三朝社会提出了比较独特却具有说服力的观点。行文简洁明快、通俗易懂,非常适合作为三代史入门读物。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是民国初年生人,师从吕思勉、蒋维乔、钱基博等史学大家,尤其擅长战国史研究。这部《西周史》涉及西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考据也极其详尽。初学者读这种书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全面地概观某一朝代的历史风貌,快速定位和提取自己想要的内容。

2. 东周

童书业《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曾任顾颉刚先生私人研究助理,专攻先秦史,本书是其代表作,且可能是目前最好的一部春秋断代史。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过两次大修订,是非常成熟的著作,也是杨宽最重要的代表作,700多页。史料搜集巨细靡遗、注重辩伪。很多人诟病杨宽材料极细,结论却过于粗糙,但我倒认为初学者读史应凭借尽可能多和细的资料构建整体印象,不宜过早过多输入学者观点。

3. 秦汉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是上世纪后半叶著名秦汉史专家,尤擅制度史。跟杨宽、王伯荦等学者一样,本书所囊括的内容非常全面,考据、注释极为丰富,无一言无出处。

4. 魏晋南北朝史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生于民初,有“宗师”之誉。本书是了解魏晋南北朝必读通史,入门只要读这一部就够了。

5. 隋唐五代十国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极其详尽全面,700多页,知识量巨大,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非常值得多读几次。

6. 宋元

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师从宋史学家邓广铭。本书语言流畅、研究扎实、全面,如果能够通读本书,你对宋史的掌握可以超过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和其他断代史著作一样,我也只挑其中感兴趣的方面来读。

李涵《宋辽金元史论》(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是陈寅恪、聂崇岐的学生,在著名史学前辈指导下修习官制史和蒙古史。本书内容集中于宋辽金官制与政治研究,可从中了解宋辽金中央官制、俸禄制度等。

周良霄、顾菊英的《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近一千页的元史专著,追溯了元代以前的蒙古族发展史,全方位细致论述元代各项制度、元中期政治史、边疆各民族情况等。另一本可选择的元断代史为韩儒林《元朝史》(人民出版社),字数少一些。

7. 明清

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中信出版社)

全书近600页,划分开创期、腐化期、整顿期和衰敝期四个部分进行叙述,对制度的制定和经济社会变化多有论述。虽然南炳文、汤纲《明史》的长度是这本书的两倍多,内容更全面,但在制度方面的叙述很有限,这与明朝大量的制度性贡献不太匹配;对东林党人的评价也过于正面,有一定的误导性,因此不太推荐。

郑天挺、南炳文《清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郑天挺是明清史研究的名家,而上部确实更值得一读。

小结:以上推荐书目大多数出自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断代史系列”。这些通史著作的作者都是经历过民国和建国初期的老学者,治史极为严谨又摆脱不了马列史观,但其中的缺点与极其细致的考据和详尽的注释相比,绝对是白璧微瑕。而文末海量的参考资料又为我们的专题阅读提供了非常好的索引功能。

由于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距离我们较近且史料极丰富,对于编撰优秀的通史难度较大,在后面的专题史中我会尽可能多地补充明清史具体领域的专著。

二、专题史

1. 制度史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

了解制度史要读的第一本书,厚度很薄但抓住了制度史的基本脉络,为相关知识的扩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本书是钱穆的专题演讲合集,用的是现代文,文字流畅、逻辑清晰、三观极正,非常好读。

(1)官制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上海古籍)

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素《三省制略论》(中西书局)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三联)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大出版社)

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西书局)

宫崎市定、韩昇《九品官人法研究》(三联)

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凤凰出版社)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

胡宝华《唐代监察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中华书局)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故宫出版社)

王其榘 《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

(2)地方与中央

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北京联合)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

蔡帆《朝廷、藩镇、土豪:唐后期江淮地域政治与社会秩序》(浙江大学出版社)

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兵制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商务印书馆)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肖立军《明代省镇营兵制与地方秩序》(天津古籍出版社)

(4)户制

宋昌斌《中国户籍制度史》(三秦)

杜正胜《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三版)》(联经)

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滦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

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经济史

钱穆讲授、叶龙整理《中国经济史》(北京联合)

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样好读,内容非常丰富,对土地制度的介绍很详细。我把它作为中国经济史的基础书。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最经典的货币史,无出其右。

漆侠《宋代经济史》(中华书局)

3.社会史

吴铮强《士绅阶层前传:两宋的游民与土豪、科举与理学》(中西书局)

谢国祯《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书店)

编辑于 2023-03-22 11:46

1、《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


作者:威廉·富特·怀特

城市社区研究的经典,缩小版现实版的《教父》。

1936至1940年,怀特深入调研波士顿的意大利人贫民区科纳维尔,从“街角帮”群体分析美国底层社会的结构与逻辑。

在人类学意义上,《街角社会》第一次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城市内的“部落”(Tribe);在社会学意义上,它第一次将亚文化(Subculture)和少数群体作为独特的对象进行考察;在城市研究意义上,它第一次运用“参与式观察”的田野调查(Field work)方法。

2、《江村经济》


作者:费孝通

公认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及其制度的调查研究代表作,从《江村经济》到《云南三村》及背后的“乡土中国”几乎成为费孝通的代名词。

1936年,27岁的费孝通偶然到江村(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今属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写成《江村经济》后,他26次回这个村庄,特别是1957年重访和1981年三访,对应着农村经济和费孝通个人命运的转折点。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为该书英文版写序言,“中国社会学界已独立自发地组织起一场对文化变迁和应用人类学真正问题的学术上的攻关,这一攻关表达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未来的人类学发展将以中国研究为起点,转向复杂社会、本土社会的研究。

费孝通90年代提出,文章要写出三个层次的秩序:生态秩序,由人与资源、人与土地的关系构成;社会秩序,由人与财富、人与分配的关系构成;心态秩序,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

3、《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


作者:罗伯特·帕特南

关于美国公民社会兴衰的经典著作。

当初托克维尔描述的美国社区生活已经消失,那些喜欢扎堆、关注公共话题的美国人不见了。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哈佛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的罗伯特·帕特南用Bowling Alone一词来概括美国社会资本的流逝、公民参与的衰落的变化。

这本书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学科,也讨论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都热门的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发展、城市规划、社会资本投资、犯罪研究和弱势群体保护等命题。

帕特南还著有《让民主运转起来》、《我们的孩子》等。

4、《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简·雅各布斯

建筑界、城市规划领域最著名的书之一。简·雅各布斯深刻影响了全世界城市规划的走向,也启发了人们对城市及其生活的重新认识。

纽约的城市面貌和活力,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新城建设各方激烈斗争的结果。城市到底是谁的?规划应该把行人和市民放在首位,还是汽车和建筑?贫民窟、穷人怎么办?纪录片《公民简氏:城市保卫战》讲述了这个故事。

以简·雅各布斯为首的知识分子、社区保护主义者及时挺身而出,抗议市政当局的大规模拆迁计划。广大普通市民不希望纽约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森林,妇女群体为孩子争取能自由快乐嬉戏的环境。

1958年,简·雅各布斯在《财富》杂志发表文章宣扬“熙熙攘攘的城市”的价值,后来改写为《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她还著有《城市经济学》、《分离主义的问题》、《城市与国家的财富》、《生存系统》等。

5、《城市的胜利》



作者:爱德华·格莱泽

关于城市是人类最伟大发明的赞歌,穿越世界各地样板城市的巡礼之旅。

哈佛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自小生长在曼哈顿,带领团队全球城市调研,展现城市的诸多价值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祉,剖析城市存在的问题、衰落的原因,阐述贫民窟的优势、摩天大楼的好处、消费城市的崛起、邻避主义的诅咒等议题。

他特写了“帝国之城”东京、“秩序之城”新加坡与哈博罗内、“智慧之城”波士顿与米兰、“消费之城”温哥华、“崛起之城”亚特兰大与班加罗尔,“最大的战役”印度和中国的绿色化。

贫民窟通常是城市胜利的一种标志:城市里充满了贫困人口,但城市并非贫困的根源,它只是利用美好的生活前景吸引来了贫困人口。

评价一座城市成功与否的依据不是它存在的贫困现象,而是它在帮助比较贫困的人口提升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所作出的成绩。

如果一座城市正在吸引着比较贫穷的人口持续地流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目送他们离开,然后再吸引新的贫困移民,恰恰证明这座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遇、公共服务和生活乐趣。

6、《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死与生》



作者:莎伦·佐金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后续,纽约六个典型街区的变迁案例。

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社会学教授莎伦·佐金著有《阁楼生活》、《权力景观》、《城市文化》、《购买点》等,她考察简·雅各布斯的“城市生态”思想遗产,追溯此前努力保护的地方文化如何转变为新兴城市政治经济商品化的一部分。

《裸城》把“原真性”视为一种文化权力,讲述布鲁克林、哈莱姆、东村等纽约六个原生街区涉身城市规划改造与社区邻里文化的苏醒与抗争的故事:布鲁克林的后工业砂粒感,哈莱姆的黑色,东纽约和红钩的新移民拼凑,联合广场的工人阶级抗议,东村的波希米亚,每个街区都经历了自身不平坦的动荡与复兴。

旧城中村的经济基础正在逐渐消亡。受到税制和高速公路的吸引,以及从东部迁移至中西部的新兴消费者市场的诱惑,大多数重工业制造商迁移到了美国西海岸。

小型制造商则迁至城市郊区或农村地区,那里的土地售价较为合理,技术工人的工资与城市相比也相对较低,而且员工也更加倾向于服从管理。工厂老板和投资者也厌倦了应对市政府的官僚机构和政治机器、老旧的街道和建筑,以及交通拥堵等问题。

新兴产业从未考虑将工厂设在城市中,他们需要大规模的开放空间;他们形成了自己新的产业集群,有时位于机场或公路交汇处的交通运输枢纽附近,或是位于高校周边。

随着工作机会的消失与枯竭,贫民窟的白人、拉丁裔和非裔美国工人也丧失了谋生之道。

7、《布尔乔亚的恶梦:1870-1930年的美国城市郊区》


作者:罗伯特·M·福格尔森

关于美国的城市史和城市事务,也是一部“门禁社区”发展史。

美国城市郊区具有田园诗般的吸引力,舒适的住房,整齐的草坪,平静的街道,寄托了居民的梦想和恐惧。他们害怕邻居,害怕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群体,也害怕自己,害怕市场,更害怕改变。

城市史学家、MIT教授罗伯特·M·福格尔森通过对长期为人所忽视的城郊住宅小区限制性契约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恐惧的根源。“我们开始是探索者、帝国建造者、朝圣者和难民,我们一直在迁徙,从那时到现在都在迁徙……”

福格尔森还著有《下城》,研究城市商务区的多年变化,快速交通系统、限高争论、分区规划、停车禁令、经济萧条、城市更新运动等一系列因素如何影响downtown。

8、《没有郊区的城市》


作者:戴维·鲁斯克

关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其实应该叫“离不开郊区的城市”。

城市问题专家戴维·鲁斯克曾经做过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的市长,现为独立的城市政策问题顾问,出版过多部有关城市与郊区问题的著作。他利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了美国320个大都市地区522个中心城市从1950年到1990年的社会状况,论述了美国城市的经济发展、种族矛盾、公共管理政策等问题,值得中国借鉴。

他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弹性城市”,即没有郊区的城市,在那里,社会平等、经济活跃、种族隔离指数低、公共管理机制统一……但美国关注的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内城问题,中国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郊区问题,西方的城市治理逻辑并不适用于中国。

9、《布满贫民窟的星球》


作者:迈克·戴维斯

蔚蓝星球的阴暗地带,现代社会的畸形角落。

如果贫民窟不再是例外,而就是未来都市的图景呢?《布满贫民窟的星球》呈现了全球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正面临的绝望困境:城市重建把数百万贫民驱逐到边缘灰色地带,从开普敦到金萨沙,从卡萨布兰卡到北京,贫穷社区与我们相隔千里,或近在眼前。

知名社会评论家、城市理论家迈克·戴维斯著有《水晶之城:窥探洛杉矶的未来》、《恐惧的生态学》、《等在门口的妖怪》、《维多利亚晚期大屠杀》、《无生命城市》等。他将标志着现代社会噩梦的各地贫民窟进行了量化,提醒我们21世纪的大多数城市被污染和腐烂包围,贫民窟成几何级数增长绝非偶然,不是一个“拆”字就能划清界限,消除隐患。

冷静调研,强烈控诉,《布满贫民窟的星球》像20世纪初林肯·史蒂芬斯的作品,是这个时代的“城市的耻辱”。

10、《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


作者:素德·文卡特斯

卧底式社会学调查,与黑帮老大混在一起的日子。

印度裔哥大教授文卡特斯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期间,对芝加哥的黑人及贫困社区做调查,偶遇帮派老大J.T.,“你不应该四处问人们这些愚蠢的问题,没人会回答的。你应该和我们混在一起,你应该去理解年轻人是怎么在街上讨生活的。”

他变身“流氓社会学家”,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街头生活”,与J.T.团队吃住在一起,周旋在黑帮、毒贩、军火贩子、牧师、警察、社工、居民等交织的地下社会网络,观察并体验黑人贫困社区的生存状态与运转机制——他甚至当了一天的黑帮老大,取得第一手资料,完成博士论文。

之后,文卡特斯怀着对贫民窟人们的内疚与感激离开了街头。他后来主要研究城市犯罪组织、毒品交易、卖淫等地下经济现象,还著有《暗箱操作:城市贫民的地下经济》、《漂浮之城:流氓社会学家的纽约地下经济观察记》等。

11、《倾听底层:我们如何讲述苦难》


作者:郭于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历史,每个人的苦难都有历史的力量,每个人的历史都弥足珍贵,每个人的历史都不应遗忘。”

本书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作业和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农民(包括农村女性和老人)、农民工、城市失业下岗工人等群体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

郭于华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相对于“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他们努力致力于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历史(making history from everyday life of common people),即记录和重现“苦难”的历史,使“苦难”经历的讲述成为一种历史证明,为千百万底层人民的生存作见证。

12、《再造城民:旧城改造与都市运动中的国家与个人》



作者:施芸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6月

“旧城的再造”与“公民的生产”两部分前后呼应,既记录了城市化初期的两段重要历史,又展现出社会变迁中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形塑。

《再造城民》从社会心理学入手,梳理了中国式造城运动中的市民维-权行动,个体如何一步步从大一统、包容性的社会结构进入边界清晰、追求主体平等的历程。

13、《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



作者:张鹂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当代中国转型民族志,北京丰台“浙江村”(已消失)样本。

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迁徙,温州人在北京城郊争夺生存空间、合法化身份、私有经济的“流动的现代化”战争,《城市里的陌生人》展现了后mao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

美籍华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张鹂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去理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今天,全球化的“温州人”早已不再是城市里的陌生人,但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街区生态、庇护政治等问题仍然在不幸魔幻重复上演。

人类学家当然不是绝对“客观”知识的生产者,囿于其自身学科训练、生活经历、文化旨趣的差异,一千个民族志作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岛屿、村庄、厂矿、街区。但明确这一前提,并不是为了彻底废弃民族志研究方法,而是促使写作者本人对自身写作的限度以及“作者”这一身份保持清醒的认识。

好的民族志,并不因其所描述的现象的“过时”而失去意义。对历史断面的饱满叙述,本身就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实现跨文化的相互理解。

14、《国与家之间:上海邻里的市民团体与社区运动的民族志》



作者:朱健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

本书以上海里弄为例,从人类学民族志的视角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邻里中市民团体、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的演变过程。

朱健刚现任教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他认为这些市民团体和邻里运动推动了公共空间的产生,构成了基层参与网络、居民相互信任的关系以及普遍互惠的规范。这些组织和行动一方面表达着国家权-力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对国家权力的抵制和扭曲。这种依赖和自治的双重特征使得这些地方性组织和“社会运动的日常形式”并不具备西方意义上的公民社会要素,但是这些抗争在被国家权-力吸纳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权-力话语和实践的改变。

15、《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



作者:吕途

法律出版社2013年1月

“中国新工人”三部曲,社会学博士的公益实践。

吕途在北京皮村(已消失)的工友之家,给免费工人大学的学员授课、参加同心农园的集体劳动,访谈了一百多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打工者,从“新工人”群体(不叫“农民工”或“外来务工者”)微观的故事来反映他/她们在城市待不下、却也回不去农村的迷失状态。

作者认为,迷失是崛起的前奏,中国新工人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他们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一路走过来,回顾这三本书,我看到了自己的思路:《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的预期是直面现实、认识现实、从一个个个体看到群体和社会结构的现实,这是认识和思考的基础;

《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的预期是思考方向与出路、思考价值观、从一个个个体的命运和选择思考社会的命运和选择,这决定个体和社会的未来;

《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的预期是焕发生命的力量,谱写个体命运和社会历史的交响曲和变奏曲。面对现实、继承历史、有了方向,个体才能发挥出生命的力量,社会才有希望。

16、《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


作者:潘毅、卢晖临、张慧鹏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中国奇迹”背后的劳工大军,21世纪的《包身工》。

三位社会学者两年深入工地、访谈工人并随工人返乡,访问了近百户建筑工人家庭,用锐利的眼光和详实的资料揭露了建筑工人——这个在农民工中规模最大、往往受到伤害也最多的群体经历着怎样的生存图景。

截至2008年,中国的建筑工人将近四千万,他们几乎都处在分包劳动体制内(奴隶制被废除之后最邪恶的劳动体制),处于“开发商-建筑公司-劳务公司-包工头-带工-建筑工人”食物链的最低端,过着没有安全保障、没有尊严、吃住糟糕、苛刻的罚款条件、不靠谱的劳动保险、经常被欠薪的生活。

潘毅还与团队合作,对富士康的工人生存及苹果产业链做了四年的调研。

“大工地”上的人们用血汗建造了高楼大厦,自己却在繁华城市消失了——消费不起,也不被社会关注。他们还有很多辛酸,尤其是留守儿童问题。

中国的产业劳动者大多来自跨地区之间流动的农民工,国家通过户籍制度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安排使得农民工在制度层面上就被设置了在城市安家的障碍。

农民工身份的模糊性,使得国家和全球资本在其劳动身份上获益的同时,可以名正言顺地逃避任何有利于其劳动力再生产的福利支出和成本……城市只需要他们的劳动力,却不想承担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各种公共福利,甚至不给他们永久居住的权利。

备受推崇的非虚构大师盖·特立斯的成名作《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第二部分《大桥》记录了韦拉扎诺大桥的流动修桥工的生活,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

中国充斥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太缺乏“被仰望与被记忆的”。

17、《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



作者:潘毅

九州出版社2011年4月

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也是关于打工妹的政治经济学。

潘毅是国际知名学者、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劳工、性别及文化政治、全球化及跨境研究,早年以研究珠三角的女工闻名,2005年凭著作《中国制造:全球化工厂下的女工》获美国C.Wright Mills奖。

她持续关注、访谈女工,揭示了打工妹在国家、资本主义和家庭父权制三重压迫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由于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地区分化而遭到劳动剥削和社会歧视:户籍制度束缚她们的流动,生产机器榨取她们的劳动力,她们必须结婚成家最后又回到父权制文化的压制中。

18、《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作者:廉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国家级课题《潜在危机:中国“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与社会稳定问题研究》项目,曾经震撼全国的“蚁族”群体栖居的唐家岭(已消失)早就改头换面了。

《蚁族》有一个细节:在一个租住房里,调查人员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另一本是余华的《活着》。

“蚁族”是对80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形象概括,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特征是“群体高知”、“失业”、“群居”,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比普通人有着更令人堪忧的现状、无法释怀的青春梦想。

19、《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作者:项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8月

关于北京服装产业聚集群“浙江村”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每逢清退事件总被提及。

从1992年起,还在北大读大二的温州学生项飙走进北京南郊大红门的“浙江村”,用课余时间做田野调查,经过十个多月蹲点,写出《北京“浙江村”调查——一个社会转型中自发城市化群体的初步研究》,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二等奖;项飙就读研究生时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写成硕士论文《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2000)》。

该书全面深入研究“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它作为不被北京接纳的“非正规经济”是如何推动社会变化的,描述“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企的互动,各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对策。

项飚现在是英国牛津大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牛津社会与文化人类学院研究员,专攻人口流动、移民劳工和经济变迁的研究,例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印度IT民工、东北移民等,其博士论文《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2012)》获得人类学界的重要奖项安东尼·利兹奖。

编辑于 2023-03-13 14:38

推荐12本深度历史类书籍,基本涵盖了从秦汉到满清的全部历史。这也是我的书单,能看完这几本书相信将对历史深度了解,不是只有那些王侯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是背后的内在运行逻辑。

(我也还在努力看)

另外插一句史料原文的话只建议通读《史记》和《三国志》,其它史料作为工具书查询你想了解的内容就行。

1.《中国历史地图集》

看历史不配地图连纸上谈兵都不是,这部由谭其骧教授主编,多个单位共同绘制的历史地图集,从原始社会到清朝,用地图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区、疆域、民族和邻国等情况,是一部内容丰富、编制精良、具有权威性和学术价值的历史地图参考书


2.《秦汉魏晋史探微》

由田余庆教授主编的历史论文集,从秦汉到魏晋,对一些历史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是一部研究秦汉历史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启发性的历史著作。


3.《东晋门阀政治》

还是田先生的巨著,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门阀政治问题的深入探索,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了东晋一朝的政治兴衰,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思路,引入了流民、皇权等因素,展现了历史变化和延续的逻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启发。


4.《南北战争三百年》

对中国中古时期南北朝的军事与政权问题的深入研究,以骑兵战术的发展为切入点,结合丰富的史料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分析了各个政权的骑兵建设、战争模式、地理因素、财政制度等方面的特征和变化,揭示了古代战争的历史规律和内在逻辑。


5.《陈寅恪魏晋南北史讲演录》

这本书是由万绳楠教授根据听陈寅恪先生讲授魏晋南北朝史时的笔记整理而成,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问题、新发现,展现了陈寅恪先生的博学精辟和深刻思辨,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阅读趣味的断代史之作。


6.《隋唐史》

《隋唐史》是岑仲勉先生的代表作,以严谨的文献考证和历史分析,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是研究隋唐史的重要参考书,值得一提的是岑仲勉先生的一些观点和陈寅恪先生可以说是“针锋相对”,两者结合一起看很有意思。


7.《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李碧妍女士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专著,以政治地理学的视角,对唐代后半期的藩镇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如何在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作者对藩镇的了解堪称一绝。


8.《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该书以“祖宗之法”为核心概念,深入分析了北宋前期的政治史,探讨了赵宋王朝如何通过创法立制、发明解释、塑造形象等方式,维护其政治权威与社会秩序,是研究宋代政治史的重要参考书。


9.《南明史》

通过对南明政权的全面考察,揭示了明朝灭亡后的民族抗争和社会变革,基于丰富史料和深刻分析的南明史研究,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南明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复杂现象,是对中国历史的一次重要回顾和反思。(友情提示:看这本书可以治疗低血压)


10.《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的一本学术著作,通过对清朝乾隆时期一起妖术事件的研究,揭示了当时国家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的危机。这是一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历史探索之作,从一个奇特而重要的案件出发,展现了清代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复杂面貌。


11.《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本书系统研究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


1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本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制度、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明利害得失。

钱穆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前后,由于革命宣传之需要,一些人士把秦代以降的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一笔抹杀,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误解甚深;政治制度自根自生,须与人、事相配合;中国历代政治既不封建,亦不专制,更不黑暗。

编辑于 2023-05-10 12:56

1、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这本书综合了爱因斯坦的演讲、致辞以及在各种活动上的讲话稿,字里行间透露出这位天才物理学家的世界观。

比如他开篇就开宗明义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何种程度与何种意义上实现自我的解放。

他提倡对独立思考的教育:

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他发表了再也不回德国的声明:

只要还有任何机会,我就只会留在一个政治上自由、宽容,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国家。政治自由包括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政治观点的自由,宽容意味着尊重个人的每一个观点。

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综合在一起可以窥见一个物理学家对社会与人文的思考。


以下三本是有关不同国家、不同社群的田野调查著作。

2、《小镇美国 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启示》

十分之一的美国人居住在偏远的小镇,他们大多数人原本可以生活在大城市,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但他们却自愿选择去郊区。

那他们在小镇的居住状况如何?作者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深入到工作、邻里关系、宗教信仰、政治权利、儿童教育等各个角落,用细节展示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另一种远离喧嚣的生活方式。


3、《伦敦人 大城市的日与夜》

本书作者深入伦敦街头和地铁站,五年时间采访了 200 多人,以他们口述的方式再现了一副底层打工者的众生相。

他们多是各行业最基础的打工一族,有本地市民,有外地移民,也不乏国外的偷渡客。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做配音的女孩,伦敦地铁的广播就是她的声音。她说前男友一度很自豪,说以后我每天上班都能听到你的声音。但后来两人分手了,他还得每天被迫听到前女友的声音。


4、《世界的苦难 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

同样是田野调查著作,这本写的是法国。

作者是社会学者,学者责任和公民使命让他将目光投注于弱势群体。他与 22 位合作者,以倾听的方式记录了各个居住区、各种环境下不同人群的心声,并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出这些苦难背后的社会和政治根源。

比如有一个传统的法国社区,自从阿拉伯人移民进来之后,原住民相继搬走。用留下来的法国居民的话就是“他们太多人,咋咋呼呼,不停生孩子”,“不敢提意见,一提就指责你种族主义”。

而新居民也觉得法国人太多事,他们嫌她的猫吵,反对他们守通宵,不让她的猫进花园,指责他们破坏了社区原有的安静。

作者走访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并真实记录了他们的对话,通过对他们真实生活和感想的反映,使读者了解法国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


最后两本有关文物掠夺的,讲了两个古老帝国(中国、埃及)尚未重视文物价值的时候,其古老文物遭遇欧洲人劫掠的历史。

5、《掠夺尼罗河》

18 世纪末,拿破仑除了带军队远征埃及,还带了大量的考古学家、文物学家,于是拥有八千年历史的古老埃及的考古价值开始被发掘。

考古学家们辗转埃及各地,把发掘的金字塔墓室文物、木乃伊、神庙、方尖碑、莎草纸等打包的打包,切割的切割,最后雇佣当地人装车,沿尼罗河运至地中海沿岸,再装船运回欧洲。

本书就记录了这一疯狂的过程。


6、《劫掠丝绸之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瑞典的斯文赫定们,英国的斯坦因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古代丝绸之路上遗留的佛教遗址进行了大肆的发掘和劫掠。寺庙内的佛教壁画、经书手抄本,以及佛像雕塑,都被他们一点点切割、收集、打包运回欧洲。

彼时中国战乱频仍,官方也没有文物保护的理念,于是任由价值连城的文物流落出去。

有点讽刺的是,运到欧洲的文物除了德国在二战中遭轰炸毁掉一批,其余都保存完好,而留在国内的部分却几经涂毁、战乱,最终所剩无几。



以上是几本有特定主题的社科书籍的推荐,其实人文社科每一主题下都有大量的优秀作品,且每年都在更新,只要跟上出版社的步伐,永远都有读不完的好书。

编辑于 2023-05-13 09:48

这几本书探索了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未来,无论是闲暇之余丰富知识还是作为写作素材,都值得一看。

01

《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

作者:劳伦斯·贝尔格林 / 周侠 译

跟随马可波罗去感受750年前的丝绸之路风貌!

02

《海洋征服者与新航路:哥伦布的四次航行》

作者:劳伦斯·贝尔格林 / 王祖宁 译

海洋文明时代崛起,全球化序幕徐徐拉开,世界开始大洗牌。

03

《黄金、香料与殖民地》

作者:劳伦斯·贝尔格林 / 李文远 译

一本书看尽麦哲伦的伟大与疯狂,巅峰与毁灭,以及霸权与金钱交织的环球航行大背景。

04

《别睡,这里有蛇》

作者:丹尼尔·埃弗里特 / 潘丽君 译

一本书让我们质疑和探索现代语言、文化!一个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在亚马孙丛林深处与巴西原住民皮拉罕人共同生活、经历亚马孙文化严酷考验的故事。

05

《石像、神庙与失落的文明》

作者:威廉·卡尔森 / 朱鸿飞 译

战争、密林和疟疾,石碑、浮雕和金字塔,全景描述前哥伦比亚时代的玛雅发现之旅!这是一个非凡而真实的,关于玛雅文明再发现的故事。

06

《雨林行者》

作者:蒂姆·弗兰纳里 / 罗心宇 译

“科学界的印第安纳•琼斯”带你走进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个自然爱好者的天堂,开启一段精彩的丛林历险。

07

《百年都铎王朝》

作者:露丝·古德曼 / 杨泓,缪明珠,王淞华 译

追溯“日不落帝国”的起源,在文艺复兴时期上一堂历史体验课!

08

《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

作者:露丝·古德曼 / 亓贰 译

维多利亚时代穿越指南,从黎明到黄昏,从衣食住行窥探维多利亚人的秘密!



Hi,我是 @忘忧竹,乐于给大家分享优质文案,推荐精品好物。欢迎关注我!

编辑于 2023-05-13 00:32

《置身事内》

兰小欢


《置身事内》,算得上去年最火的社科类书籍之一。作者兰小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有多年任教经验,这本书正正脱胎于他在复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课程讲义——当学术界人士用通俗语言来普及常识,读来颇有点降维打击的感受。

这本书的内容很难一言以概之,非常笼统地说,正如此书副标题《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所示,讲的就是中国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句废话,但是恰恰相反,据我观察,许多国人并不知道中国政府权力分配和运作的特点,不了解中国政府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和方式、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更不清楚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背后的逻辑和演化过程。而《置身事内》这本书试图全面系统地解释这一切。

听起来有些枯燥,但按我个人理解,最重点的或许就是两个字:搞钱。要发展就要搞钱,穷国要发展,搞钱很难——积累原始资本很难,在国际交易中获得盈余很难,搞到钱后把钱用好,发展好城市和工业,让钱生钱也很难。因此,「对落后国家而言,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找到其他可行的动员和调配资源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在增长过程中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首先,是中央搞钱。1994分税制改革之前,我国实行「财政包干」制度,中央收入跟地方收入逐渐失衡,中央预算收入占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低,不仅中央变得越来越穷,财政整体也越来越穷。于是,中央经过与各地方政府的协商妥协,在上世纪90年代实行分税制改革,成功扭转了中央财政颓势,逐渐提高了统筹和转移支付能力。

其次,是地方搞钱。中央把钱拿走了,地方咋办?开源。一来分税制度下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跟生产规模直接挂钩,因此地方开始愈加重视重资产的制造业,重视发展企业经济。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搞出了个新名堂:土地财政。

所谓「土地财政」,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一方面包括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另一方面还包括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地方政府平衡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供应,一手搞「工业化」,一手搞「城市化」,用土地使用权转让费撑起了「第二财政」。但这种一笔一笔的转让交易并不能完全体现土地的金融属性,于是各地政府开始把与土地相关的未来收入资本化,去获取贷款和各类资金,将「土地财政」的规模成倍放大为「土地金融」。

土地资本化的魔力,在于可以挣脱物理属性,在抽象的意义上交易承诺和希望,将过去的储蓄、现在的收入、未来的前途,统统汇聚和封存在一小片土地上,使其价值暴增(想想深圳的房价)。由此产生的能量不亚于科技进步,因此可以掀起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投资。经济发展的奥秘之一,正是把有形资产转变成为这种抽象资本,从而聚合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资源。各地兴起的产业园、科技园都是这样的例子,中国城市也因此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在这过程中,各地政府成立了许多融资平台公司或城投公司,以方便政府介入和促进产业和企业发展。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如成都文旅集团与宽窄巷子,京东方与政府投资的故事,光伏产业与政府补贴,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如著名的大基金和深创投),等等。这些投资的回报往往不能只看项目本身,还要算上它带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财政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腐败。此外,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化忽视了城市化的真正核心:人。因为城市化本该服务于人,本该为人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高的收入,但因为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地方财政、银行、房地产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复杂关系,房价上涨导致居民债务上涨,拉大贫富差距,加剧不平等现象,同时也让居民更难抵御经济衰退,尤其是房产价格下跌所引发的经济衰退。

当然,这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批评这些政策,而是尽量客观地呈现「是什么」和「为什么」。以下是几个我读到的、在评价政府政策时需要前置的点:

1. 在我国,政府不但影响「蛋糕」的分配,也参与「蛋糕」的生产,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谈经济。要避免把舶来的理论化成先入为主的判断——看到现实与理论不符,便直斥现实之非,进而把要了解的现象变成了讥讽的对象。

2. 我国经济改革的起点是计划经济,所以地方政府掌握着大量资源(土地、金融、国企等),不可避免会介入实业投资。由于实业投资的连续性、复杂性和不可逆性,政府的介入必然也是深度的。

3. 现实世界没有黑白分明的「市场」和「政府」分界,只有利益关系环环相扣的各种组合。无论是政府服务的质量,还是政府收入的数量,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一样,都不是天然就存在的,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

林毅夫说,目标一致,条件不同,方法就不同。目标都是发展经济,但是因为条件不同,每个国家选择的道路就不同。读完这本书就会发现,没有完美的政策,只有利大于弊的政策或弊大于利的政策。评判一件事物,必然需要或应尽力了解这件事物的全貌。然而很多人在缺乏对事物的认识之前,就根据自己眼前看到的部分现象盲人摸象地给出批评,很容易有失偏颇。

永远记住,批评一件事物很简单,干成一件事却很难。

发布于 2022-11-13 14:14

中国文学


  1.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善德
  2. 《如雪如山》张天翼
  3. 《命运》蔡崇达
  4. 《秋园》杨本芬
  5. 《我本芬芳》杨本芬
  6.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7.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杨苡/口述、余斌/撰写
  8. 《三体:“地球往事”三部曲之一》刘慈欣
  9. 《三体Ⅱ:黑暗森林》刘慈欣
  10. 《平原上的摩西》双雪涛
  11. 《大医·破晓篇》马伯庸
  12. 《夜晚的潜水艇》陈春城
  13. 《潮汐图》林棹
  14. 《未婚妻》阿乙
  15. 《活着》余华
  16. 《我与地坛》史铁生
  17. 《三体Ⅲ:死神永生》刘慈欣
  18.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
  19. 《红楼梦》[清]曹雪芹 著、高鹗
  20. 《狂飙》徐纪周、朱俊懿、白文君
  21. 《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双雪涛
  22. 《第七天》余华
  23. 《生死疲劳》莫言
  24. 《霸王别姬》李碧华
  25. 《晚熟的人》莫言
  26. 《宛转环》慕明
  27. 《流浪地球:刘慈欣短篇小说精选》刘慈欣
  28. 《颤香型》莫言
  29.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刘瑜
  30. 《围城》钱锺书
  31. 《故事新编》鲁迅
  32. 《朝花夕拾》鲁迅
  33. 《城南旧事:纪念普及版》林海音 文、关维兴 图
  34. 《浪的景观》周嘉宁
  35. 《皮囊》蔡崇达
  36.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谈波
  37. 《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王梆
  38. 《呼兰河传》萧红
  39. 《天龙八部》金庸

外国文学

  1.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日]上野千鹤子、[日]铃木凉美/曹逸冰 译
  2. 《挪威的森林》[日]村上春树/烨伊 译
  3. 《暮色将尽》[英]戴安娜·阿西尔/曾嵘 译
  4. 《杀死一只知更鸟》[美]哈珀·李/李育超 译
  5. 《鼠疫》[法]阿尔贝·加缪/刘方 译
  6. 《激情耗尽》[英]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沈𤾩 孙芸珏 译
  7.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范晔 译
  8. 《失明症漫记》[葡]若泽·萨拉马戈/范维信 译
  9. 《我的天才女友:那不勒斯四部曲1》[意]埃莱娜·费兰特/陈英
  10. 《蝲蛄吟唱的地方》[美]迪莉娅·欧文斯/王泽林 译
  11. 《小径分叉的花园》[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王永年 译
  12. 《局外人》[法]阿尔贝·加缪/柳鸣九 译
  13.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荣如德 译
  14. 《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日]清水洁/曾玉婷 译
  15. 《烦人的爱》[意]埃莱娜·费兰特/陈英 译
  16. 《地下室手记》[俄]陀思妥耶夫斯基/曾思艺 译
  17. 《长日将尽》[英]石黑一雄/冯涛 译
  18. 《五号屠场》[美]库尔特·冯内古特/虞建华 译
  19.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上中下)》[英]阿瑟·柯南道尔/郭艳红 译
  20.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美]丹尼尔·凯斯/陈澄和 译
  21. 《要命还是要灵魂:医病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美]安妮·法迪曼、Anne Fadiman/汤丽明、刘建台、杨佳蓉 译
  22. 《略萨谈博尔赫斯:与博尔赫斯在一起的半个世纪》[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侯建 译
  23. 《同意》[法]瓦内莎·斯普林格拉/李溪月 译
  24. 《动物农场》[英]乔治·奥威尔/荣如德 译
  25. 《绝叫》[日]叶真中显/林佩瑾 译
  26.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美]塔拉·韦斯特弗/任爱红 译
  27.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意]达里奥·福/吕同六
  28.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魏然 译
  29. 《1984》[英]乔治·奥威尔/刘绍铭 译
  3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罗伯特·戴博德/陈赢 译
  31. 《动物园长夫人:一个波兰女性的战争回忆》[美]戴安娜·阿克曼/梁超群 译
  32. 《草坪的复仇》[美]理查德·布劳提根/肖水、潘其扬 译
  33. 《审判》[奥]弗兰茨·卡夫卡/文泽尔 译
  34. 《老妓抄》[日]冈本加乃子/蕾克 译
  35. 《新名字的故事:那不勒斯四部曲2》[意]埃莱娜·费兰特/陈英 译
  36. 《呼啸山庄:插图珍藏版》[英]艾米莉·勃朗特/[法]埃德蒙·杜拉克 绘/孙致礼 译
  37. 《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马振聘 译
  38. 《离开的,留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3》[意]埃莱娜·费兰特/陈英 译
  39. 《查令十字街84号》[美]海莲·汉芙/陈建铭 译
  40. 《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塞尼/李继宏 译
  41. 《雪落香杉树》[美]戴维·伽特森/熊裕 译
  42.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德]帕·聚斯金德、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李清华 译
  43. 《我就是这样变笨的》[法]马丁·帕日/和又和 译
  44. 《恶意》[日]东野圭吾/娄美莲 译
  45. 《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岳麟 译
  46. 《且听风吟》[日]村上春树/林少华 译

经济

  1.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兰小欢
  2. 《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陶然
  3. 《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黄奇帆
  4. 《富种起源:人类是怎么变富的》吴乐旻
  5.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美]托马斯·索维尔/吴建新 译
  6.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高鸿业 译
  7. 《战略与路径: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黄奇帆
  8. 《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美]瑞·达利欧/崔苹苹、刘波 译
  9.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英]齐格蒙特·鲍曼/郭楠 译
  10. 《金钱博弈》单韦健
  11. 《《资本论》的读法:资本及其创造的现代世界》杨照
  12. 《贫穷的本质(修订版):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印度]Abhijit Banerjee、[法]Esther Duflo/景芳 译
  13. 《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法]安东尼·加卢佐/马雅 译
  14. 《经济学四维50讲:做理性的行动人》亮叔
  15. 《难逃单调:当人遭遇经济浪潮》[加]F.S.迈克尔斯/黄煜文 译
  16. 《第二大脑:脑机协作如何改变个人发展和家族传承》涂子沛

饮食文化

  1. 《燕食记》葛亮
  2. 《吃茶趣》杨多杰
  3. 《魔豆》[美]马修·罗思
  4. 《吃的哲学》[荷]安玛丽·摩尔
  5. 《无尽的盛宴》[英]香里·奥康纳
  6. 《上海的味道》沈嘉禄
  7. 《潘金莲的饺子》李舒、戴敦邦
  8. 《一日一果》[日]木村宗慎
  9. 《寿司》[日]小野二郎
  10. 《饮食的悖论》[英]史蒂文·R.冈德里
  11. 《战士的餐桌》丛丕、赵暾、唐茜
  12. 《川菜杂谈》车辐

法律

  1. 《公主之死》李贞德
  2. 《法律与革命》[美]哈罗德·J·伯尔曼
  3. 《英格兰宪政史》[英]F.W.梅特兰
  4. 《杀千刀》[加]卜正民[法]巩涛[加]布鲁
  5.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英]萨达卡特·卡德里
  6. 《欧洲死刑史》[德]彼得·舒斯特
  7. 《古代法》[英]梅因
  8. 《宋代的宗教、身份与司法》柳立言
  9. 《古代宪法与封建法》[英]J.G.A.波考克
  10. 《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爱尔兰]J.M.凯利

心理

  1. 《少有人走的路》[美]M·斯科特·派克
  2. 《爱的艺术》[美]艾·弗洛姆
  3. 《社会心理学》[美]戴维·迈尔斯
  4. 《心理学与生活》[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5. 《狂热分子》[美]埃里克·霍弗
  6. 《社会性动物》[美]埃利奥特·阿伦森
  7. 《自控力》[美]凯利·麦格尼格尔
  8. 《亲密关系》[美]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
  9.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
  10. 《被讨厌的勇气》[日]岸见一郎
编辑于 2023-03-20 18:10

1.《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银行家查尔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

他不惜抛却所有现实,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到一幅幅绚烂的画布中。

仿佛每一幅画作都呐喊着理想无价,自由选择的权利无价。

2.《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

以托尔斯泰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起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

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3.《平凡的世界》路遥

作品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的奋斗历程为主线,全景式地呈现了一代中国青年突破不凡、超越自我的成长史。

作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此书曾被誉为是一本对大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是一部激励千万读者的不朽经典。

或许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4.《局外人》加缪

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

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作者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5.《中国通史》吕思勉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主讲文化现象,下部则按照历史朝代顺序展开,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晓畅易读,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是绝好的通识入门之书。

6.《乡土中国》费孝通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经典著作,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

“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底色,是中国之根,我们依赖土地,生长于斯。

阅读这本书,你便能理解社会与人际关系,认识到乡村振兴和发展的重要性,对家国乡土有更清晰深入的理解。

7.《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幽默风趣又不失专业。

作品对明朝十七帝、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绎。


古语有云: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家财万贯,不如书香静气。”
读书且实践吧!

发布于 2023-05-09 06:10

诚邀。

有点宽泛,例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就包含马克思主义和经济研究所。

整体来说,看看大学人文社科类的推荐书目,看一下京东上每年人文社科类的top10,这些总是没有错误的人。

具体书单,推荐大家小书系列,每一本都不厚,内容虽然不是特别深入,作为了解,应该是足矣。此外,推荐看看历史方面的,建立一个更加有年代感或者大局观的体系,钱穆《国史大纲》,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世界通史》(上下册)等等,都不错。

哲学类的,看一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也可以),朱光潜《谈美》很多书籍可看。

还是关注京东及各个高校每年推出的人文社科排名。

再次诚邀。

发布于 2018-05-16 07:42

先推荐梁羽生闲说金瓶梅

梁羽生大侠写得太好了,他的史识、学识、文学观及审美意识,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挥洒出来:有从作者角度对作品的宏观审阅,也有似透过ct扫描,细致入微地剖析人物的一颦一笑,从小说结构,到小说中人情世故,都分析得畅快。

比如关于潘金莲爱美,梁先生这样点评:

“女人愛美是天性,由於愛美,也就喜歡別人欣賞她的美。若是上流社會的婦女,雖有這種心理,但因受禮教抑制,大都是不敢表露出來的。潘金蓮出身底層,沒有文化教養,她除了美貌(尤其那對小金蓮),就別無可以驕傲之處,因此她之「故露出來」,其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下等人的爱美是自然的,是天性。

天然去雕琢,才是天性美。


关于帮闲与傍友,梁羽生认为:

“有許多種,《紅樓夢》中,賈政養的那班懂吟詩作對的清客是一種;西門慶這班「會中兄弟」又是一種。”

无论是在一起饮酒作乐的,还是在一起吟诗作对的,都是属于精神生活的一种。本质上是一样的。


帮闲不好当,需要时刻揣摩主人心思,帮友也不好当,需要时时以文会友,以此舔主子。梁羽生这样举例分析:

“但傍友也是不好當的,應伯爵是經常出入西門慶家的食客,「熟得狗也不咬」的,有一回他空着肚子來到,西門慶明知他是來揩油吃飯,卻故意問他吃過飯沒有,應伯爵說:「哥,你猜。」西門慶說:「我猜,你當然是吃過了才來的。」應伯爵只好厚着臉皮說:「哥,你沒猜着。」試想,西門慶和他開的是多殘酷的笑謔!”


金瓶梅这部书阅读起来还是有难度的,需要辅助读本帮助梳理其中的一枝一叶。而这部书完全可以作为金瓶梅的辅导教材。

编辑于 2023-05-30 15:45

1、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

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辽学派。

★推荐理由:《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面对巨大的苦难时,用来拯救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能者多劳们生存的社会所应担负职责的思考。

★经典语录:

01、在最近时期,人类还遭受到另一种丧失,那就是原本作为其行为根基的传统迅速的消减。丧失了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他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02、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是一种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所以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

03、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2、拖延心理学

作者:简·博克和莱诺拉·袁。

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

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

★推荐理由: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

★经典语录:

01、你的过去就是你的过去,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不管你是不是清楚地记得它,也不管你是否为它承担其你的责任。

02、你对自己期待越多,你就越害怕自己是否能够做到。

03、人们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大于其表现,他们甚至还维护着这样一种信念:他们的潜在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


3、梦的解析

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推荐理由:最初发表于1900年,被誉为精神分析第一名著。它通过对梦境的科学探索和解释,找破了几千年来人类对梦的无知、迷信和秘感,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意识。

★经典语录:

01、我们可以发掘梦的第三个特点——那些在醒觉状态下不复记忆的儿时经验可以重现于梦中。

02、焦虑是一种原始的冲动,源起于潜意识并且受到前意识的禁制。

03、在一个遭受审查制度影响和阻抗的精神情意综内,感情是最不受影响的。


4、理想国

作者:柏拉图。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推荐理由:《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经典语录:

01、许多痛苦,包含亲人朋友的许多不满,其原因只有一个,不在于人的年老,而在于人的性格。

02、一个人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从阴影转向投射阴影的影像再转向火花,然后从洞穴里上升到阳光下,这时他还不能直接看动物、植物和阳光,只能看见水中的神创幻影和真实事物的阴影

03、好人往往不愿为官是因为不想被名利所苦,他们不愿低声下气地靠职务便利谋取钱财,更不愿意暗箱操作,中饱私囊,被人称作小偷。


5、真理与方法

作者:伽达默尔。

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推荐理由:本书是关于研究“诠释学”的专著,具体包括了:人文主义传统对于精神科学的意义、“体验”一词的历史、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及其诠释学的意义、偶缘物和装饰品的本体论根据、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等方面的内容。

★经典语录:

01、只有通过遗忘,精神才获得全面更新的可能,获得那种用新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的能力,以致过去所信的东西和新见到的东西融合成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

02、游戏的秩序结构好像让游戏者专注于自身,并使他摆脱那种造成此在真正紧张感的主动者的使命。

03、人类教化的一般本质就是使自身成为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谁沉湎于个别性,谁就是未受到教化的,例如,他没有节制和分寸地听任其盲目的愤怒。


6、君主论

作者: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冶家、外交家;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思想家。

★推荐理由: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同伦理家彻底分家的人,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并且是历史家、军事著作者、诗人和剧作家。

★经典语录:

01、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者只是运用外交上的纵横捭阖而没有自己民族的武力作为后盾,是无法同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抗衡的。

02、如果任何人相信给以新的恩惠就会是一个大人物忘却旧日的损害,他就是欺骗自己。

03、人们因为希望改善自己的境遇,愿意更换他们的统治者,并且这种期望促使他们拿起武器来反对他们的统治者。可是在这件事情上,他们上当受骗了,因为后来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的境遇比以前更恶劣了。


---

移动互联网时代,想更方便的在电子产品上学习、阅读,可以看下这两个爆款。

掌阅爆款,听读一体,蓝牙听书墨水屏。

科大讯飞,自带扬声器支持听书功能,采用科大讯飞特有语音合成技术,离线状态也可听书,AI模拟多种人声,区别机械音。

发布于 2020-10-17 14:26

安利几本近期读到的好书。

No.1《隐》

《隐》是一部以《左传》的部分内容作为素材,以当代小说的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者并不企图呈现全景式的春秋时代,而是更关注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微妙关系。在那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既有坚守周朝道德伦理传统的理性主义者,也有毫无道德底限的破坏一切规矩的人。出现在作者笔下的,是不同于历史视角的孔子、夏姬、子路、鲁隐公……在不断变换叙述视角的小说世界里,读者甚至会忽略人物的姓名,而沉浸于视觉的不断地变化,时间的不断重叠,各种声音气息的不断融合。这一切就像发生在读者的想象里,或梦境里。

个人感觉文字太妙了,空灵又郁沉,景色描写、诗歌描写尤其好,看着人物在这样曼妙的文字森林里行走,走向必然的命运,觉得也很美。

公子寿如其兄急子,公子朔如其父么?不好说,权谋和自由互为对照,各有传人,代代相传。

鹤是自由的象征,朔喜鹤舞,不喜鹤鸣,他内心的复杂纠结,令人玩味。

江山易得易失,得者失者都是笼中人,还是做淇水上泛舟的歌者来得快乐。

No.2《中国节令》

四种封面应和四季,随机发货

一部中国节令文化史,一部绵延千年的中国社会生活图卷

孟春正月的太阳在营室星宿的位置上,黄昏时参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时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此时的日名是甲乙,此时的太宰是太皞,此时的神明是勾芒,此时的的动物是有鳞类,此时的音声是角音,音律正当大蔟,此时的数目是八,此时的口味是酸味,此时的气味是膻味,此时的祭祀对象是门户,祭品以脾脏为先。

读一读《中国节令》这类书,和肚里有货的人聊天时不至于接不上话,看《清平乐》这种有文化的好剧,也不至于一头雾水。

“与月夕相对,花朝的节期应该是仲春之中,即二月十五。不过,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及各地物候的原因,花朝节期诸说岐出,有二月二、二月十二之说。该节俗至晚在宋代已经形成,南宋的《西湖游览志余》《梦粱录》二书就有相关节俗的记载。”
“花朝节”的信仰基础是所谓的百花生日、花王诞辰、花神诞辰。关于花王、花神历来说法不一,并附会有诸种传奇的内容,然而民间为享祀花神,多建有花神庙。宋代花朝节流行“扑蝶会”……其实宋代的记载表明,花朝节的节俗并不限于这些,官府、寺观此日也有相应的节令活动。

不知道《清平乐》里的官家和皇后会不会一起过花朝节?

No.3《花园词典》

《花园词典》的作者是法国凡尔赛宫大花园首席设计师阿兰 • 巴哈东(Alain Baraton)。他以骄傲的园丁自居,爱着花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叶一石。小到片花细叶、蜜蜂瓢虫,大到宫殿古堡、陵墓寺庙,他都能如数家珍。神话、历史、文学、戏剧、诗歌、绘画中与“花园”有关的一切都被他信手拈来,以“A、B、C……”的顺序编入词条。

阿兰 • 巴哈东
“这个春天,我们格外需要这样一座精神丰满的花园。”

在巴哈东先生的笔下,花园可能与爱情有关。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沙·贾汗历时17年之久,为已逝的挚爱姬蔓·芭奴建造了一座陵墓——泰姬陵。这是世间最美最庄严最圣洁的冥宫。

不为人们所知的是,沙贾汗原本要在亚穆纳河对岸为自己建造一座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在他心里,一黑一白两座一样的陵墓并立于世,就像他和爱妻生前常常相依相伴一样。

可惜的是,沙贾汗的儿子奥朗则布发动了政变,弑兄杀弟,囚禁了父亲。沙贾汗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城堡,他的余生都只能通过一扇小窗,遥望着远处亚穆纳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影。

三百多年过去了,莫卧儿王朝和纷争权谋一同化为云烟,我们记住的只有永恒的爱情和不朽的艺术。

花园也可能与权力有关。年轻气盛的路易十四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在巴黎郊外建造了美轮美奂的凡尔赛宫。

直到1789年秋天之前,法兰西王国的贵族、欧洲各国的宫廷和法国民众都深信凡尔赛宫是权力的中心。

凡尔赛宫花园里大量栽种路易十四喜欢的名贵植物。路易十四也喜爱美食,他的厨子必须给热爱异国美食的国王提供新鲜的珍果奇蔬。

法国的阳光不利于石榴和无花果生长,为此,凡尔赛宫专门建造了一个屋子,种下700棵无花果树,保护它们不受冬季冰冻的损害。

路易十四酷爱豌豆,他的廷臣们便学习国王,逼着自己大量食用豌豆。

路易十四的统治长达54年。他去世之后,波旁王朝江河日下,岌岌可危。1792年,波旁王朝被法国人民推翻,隔年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 · 安托瓦内特被送上断头台。

权力无法永恒。唯有园艺之美长留人间。

No.4《花园里的哲学》

安利这本书的重要理由有三。

首先,必须夸夸封面,纵深感极强,吸引人走进花园,了解和花园有关的一切。

其次,本书是一部优秀的编年体、主题式花园哲学史,超越了学科界限,梳理了花园文化与哲学、数学、建筑学、社会学、艺术等多学科之间的微妙关系和交互影响。

最早的哲学流派就诞生自花园。柏拉图、罗素、笛卡尔、梭罗等哲学家在花园里漫步、思考、畅谈、争论,丰厚的思想、高尚的美德、伟大的作品,都曾在花园里诞生和栖息。花园,是美好生活的真正样子。

如果觉得他们离我们很遥远。想想我们在故宫、颐和园、圆明园游逛时,是不是也容易生发出盛衰兴亡之叹,一个朝代的命运似乎在眼前铺展开,花园激发哲思并不是什么神奇新鲜的事情。再退一步说,政治、哲学并不是普通人关心的议题,但是和三两好友在喜欢的园子里漫步聊天,感受春有百花秋有月,却是每个人都珍视的自由和愉悦。

故宫
圆明园

最后,作者圣地亚哥 • 贝鲁埃特多重身份的加持。贝鲁埃特是人类学学士、哲学博士、作家、教授、诗人、园丁,自称花园哲学家。

本书动笔之前,作者建了一座小花园,亲自除草、翻晒、清杂、耕种,用经过园艺劳作的长满老茧的双手写下这些文字。他眼见着一片荒芜的土地逐渐繁茂,变为人间乐土,熟知了各种园艺用具和书本以外的知识,更加欣赏和尊重园艺工人。

“要每日每夜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做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贝鲁埃特正是我这一生想成为的人。

No.5《角斗场外的绅士》

翻开这本书,男主人公古罗马贵族法尔克斯先生的直男癌语气简直笑死人,原来直男癌是不分古今中外的。

“若无法映出真容,再多珠宝镶嵌的镜子也是摆设。同样,一位富有的妻子如不能顺从丈夫的习惯,那也是徒有其表。为人妻子就不应有自己的情绪,而应顺应丈夫的心情。他开心时为他所讲的笑话发笑;他伤心时也要陪他落泪。妻子不应该有自己的朋友,但要与丈夫的朋友建立好友谊。她也不该私下崇拜任何神祗,她应只承认她丈夫信仰的神……”

但男主人公并不是真实人物,他是作者剑桥大学古典历史学教授杰瑞 • 透纳精心虚拟的人物。作者通过法尔克斯的视角和讲述,向我们“直播”了古罗马贵族的生活——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往上爬,如何恋爱,如何看待女性,如何避孕,如何经营家庭,如何寻欢作乐的。

这是作者透纳为了打破学术高墙进行的创新型写作。每一章节后,作者都提供了文化背景、资料出处,将读者带回当代的价值观。这部分内容是对“直播”内容进行符合当代价值观的理性评判。

有些内容看上去过时又可笑,但我们现代人对古罗马抱着复杂的感情,古罗马的英勇、雄浑、奢靡、浪漫、浮艳,都曾震撼我们。

毋庸置疑,那是一个强大又生机勃勃的年代。

我们罗马人生来就要统治世界。其他民族也许可以制作精美的铜器和大理石雕像,比我们有更雄辩的口才,更能正确了解星辰的运行,但罗马人的命运正是以至高的权威统治这些人。罗马人能制定法律和制度,维护和平。我们对臣服者宽宏大量,同时痛击那些反抗的傲者,这就是罗马的专长。
灾难是生活的正常部分。一个真正的人,有能力去轻松面对生命中难免的问题。在岁月静好的时候过得好并不能算多大的本事,就像俗话说的,“平静的海上谁都能当舵手”。

这样又拽又坚定的语气完全是古罗马腔调。谁不想像古罗马人一样坚定又强大?

发布于 2020-04-16 15:49